二次元漫画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二次元漫画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绿房子的内容简介
绿房子的内容简介
提示:

绿房子的内容简介

《绿房子》的故事发生在相距很远的两处地方,即位于秘鲁海边沙漠地区的皮乌拉市和远在亚马逊流域心脏地带的能够经商和传教的圣玛丽亚·德·聂瓦镇。故事的象征物就是那非常出名的,由外地人安塞尔莫建造的享乐中心——绿房子。皮乌拉市由一个落后的小城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而森林地区仍处在原始状态中,仍然是国内外冒险家活动的舞台。他们勾结官府,占岛为王,杀人越货,对土著民族进行掠夺和剥削,《绿房子》涉及了整个秘鲁北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社会上的各式各样的人物。

绿房子的作品鉴赏
提示:

绿房子的作品鉴赏

《绿房子》的主题思想即拉美民族意识的觉醒。20世纪初的秘鲁社会,正笼罩在军事政治独裁的巨大雾霾中,新旧观念冲击着这个正处于转型期的社会。西班牙和美国打着“文明”的旗号,疯狂地掠夺美洲资源,无情地奴役当地印第安人,并使他们大量死亡,这无疑给拉美民族带来了严重的身体和精神的创伤。拉美民族意识在一次次受伤和反抗中得到强化与唤醒。西班牙和美国的侵略者不但掠夺资源、财富,残害当地印第安人,而且贬低当地民族文化,破坏民族存在的身份,弱化当地民族语言。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没有什么伤害能与殖民侵略带来的创伤相比。对于拉美民族而言,民族的失忆和正常生活的失去是逃避生活的表现。这种无法正视现实的状态正是由于创伤带来的拉美民族意识的沉潜。拉美民族在民族性被奴役和自我催眠中,创伤经历被不断地再现、追忆,这为创伤的修复和民族意识在痛定思痛后换发出的民族意识的崛起提供了契机。 1、多面体的结构形态与拼图式阅读《绿房子》的结构曾被称为联通器法......“中国套盒式”和“古罗马廊柱式”,这些提法从不同的侧面对《绿房子》的结构加以概括。其实,《绿房子》的结构更像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多面体。为了便于论述,首先对《绿房子》的结构做一个剖析。《绿房子》分为四个部分和一个尾声,每部前有一段序,第一部和第三部各分为四章,第二部和第四部各分为三章。第一、二部的每章又分为五节,第三、四部的每章分为四节,全书讲述了五个故事,每节讲述一个故事的一段。用A/B/C/D/E代表五个故事,用数字代表故事的发展阶段,那么五个故事都被划分为十四段,经历了从Al/Bl/C1/D1/E1到A14/B14/C14/D14/E14的发展过程。每一部的序主要叙述圣玛丽亚·德·聂瓦镇和圣地亚哥河上发生的故事,故事A是关于鲍妮法西亚的,故事B交待伏屋的一生,故事C讲述安塞尔莫的一生和绿房子的兴衰史,故事D讲述胡姆的反抗,故事E讲述皮乌拉城四个二流子的故事。到第三、四部中,胡姆被伏屋收留,故事D与E就合二为一了。尾声对五个故事的结局作了交待。整体看来,这一结构像一个螺旋上升的多面体,五条叙事线ABCDE就像五条边,每一条边是同一个故事的延伸,但是小说中的叙事并不是顺着这五条边直接向上延伸,而是沿着A—B—C—D—E的顺序转一圈回到A的位置再向上延伸进入上一层,如第一部第一章就包括A/B/C/D/E五个故事各一段,即A1/B1/C1/D1/E1。每一章都是由五个故事或四个故事各一个段落构成的。每一节像多面体结构的一层,叙事就在螺旋中上升,形成多面体的立体叙事结构。字母和数字的排列是清晰整齐的,但作者对切割成小块的故事的安排却是立体的、生活化的,表现为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的错位,故事的发展和叙事的顺序不一致。即申丹所说的叙述时序与事态时序不一致,“无论叙述时序如何错乱复杂,读者一般能重新建构出事态时序,但在《绿房子》里这种建构却需要读者阅读中耐心等待较长时间,并主动探索积极建构。下面以鲍妮法西亚的经历为例展示一下这种错位:故事A和E因鲍妮法西亚和利杜马结婚回皮乌拉而交叉、合流,但叙事并不是沿着A1到A14的顺序进行,然后又从E1到E14延续下去的。故事A和E是同时展开叙事的,若按照小说文本叙述时序阅读,小女孩鲍妮法西亚被白人抓走、修女鲍妮法西亚被传教所驱逐、鲍妮法西亚已经成为皮乌拉的妓女塞尔瓦蒂卡,这相差许多年的事情几乎是同时读到的。叙事时空的交错使得故事原貌隐藏在重重云雾之后,又不时露出一鳞半爪,随着阅读的进一步深入才可以发现,A和E相互补充,前面和后面的叙述互为交待。直到读到第二部第一章E5和A5,才明白鲍妮法西亚原来就是被抓来的琼丘女孩。而直到第四部读完,才能解答第一部已出现的悬念:何塞费诺为什么惧怕利杜马。阅读不断深入,悬念一个个解决,伏笔随之一个个埋下,新的悬念又一个个横空产生,使读者产生新的阅读期待。巴尔加斯·略萨的小说使读者感到有趣的挑战,因为叙事是支离破碎的,叙述者并非全知全能。如果用热奈特的理论进行分析,《绿房子》常常采用一种内聚焦的叙事方式,以作品中人物的视角观察和叙述,并不断切换视角,试图从不同人物出发来观照生活,因此,呈现出不全面的、片段的、跳跃性的叙事特征。作品中的五个故事被切割成许多情节块,作品就是一个由许多板块组成的多面体,但这个多面体表面是不平整的、不光滑的、不规则的,因为板块之间有相互联系但又独立存在,块与块之间留有很大空隙,需要读者的积极阅读来加以补充。读者在这里就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读者,《绿房子》就是不完整的,像凌乱的、杂陈的积木,只有读者思想与经验的加人才能弥补文中的空白,形成完整的作品。这种阅读就像拼图,读者不仅要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想逻辑把各个板块安放在合适的位置,而且需要依靠自己的经验和想象把空缺处补充完整。读者的参与是构建这个多面体大厦的必要条件,否则就只有多面体的外部框架结构,而内部却无法沟通。在搭起了这个多面体的立体框架之后,作者还运用了许多手法来丰富小说的多面体艺术特征。 2、多面体的结构,谎言中的真实在每一种新颖的形式背后都隐涵着作者对文学、对生活,乃至于对世界的理解。巴尔加斯·略萨也不例外,在《绿房子》的结构形式中寄寓了他对生活的理解和对文学的信念。社会生活本身并非首尾俱全、清晰明白、不蔓不枝的线性结构,人对生活的介入和了解不可能是因果分明的整体接受。生活首先是以时间上的一个点、空间上的一个不完整的片段出现在人们面前,然后通过对其中人物的经历、人物关系的逐步了解,对其中事件的寻根探源,生活才会把它的内部世界一点点展现于人们面前。“实际生活是流动的,不会停止,也无法度量,是一种混乱的状态;每个历史事件在混乱中与全部的历史事件混合在一起,由此,每段历史既无开头也永远没有结尾”。所以,人感受到的现实生活是零乱的、交叉的、头绪纷繁的,人们感知的方式是探寻的、循序渐进的,因而,用线性结构讲述多面体的生活是不妥当的,以全知全能叙述者的视角讲述故事是违背生活真实的。普鲁斯特说:“一些人执意认为小说要像电影镜头一般连贯地展现各种事情。这种观点是荒谬的。没有任何东西比这样一种电影镜头更远离我们实际上所感知的东西。巴尔加斯·略萨显然认同现代主义文学的真实观。同样,用线性思维思考多面体的生活不可避免地会曲解生活,因此作家的思维也应具有多面性,有深刻的思想和独立的精神。因此,巴尔加斯·略萨继阿斯图里亚斯和科塔萨尔之后,在文学创作中体现出冲破传统线性思维的束缚,用多面性思维感知、思考和表达这个世界的倾向。他不主张简单抄袭现实,而主张把现实肢解,然后加以夸张或浓缩,以更好地表现现实的多面性。《绿房子》的多面体立体结构典型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这种认识,实践了他的创作思想。在这里,皮乌拉人、圣玛丽亚·德·聂瓦镇居民和山里的印第安人同处于秘鲁北部,生活在同一时代,生活却有着天壤之别。在同一个时间的横断面上,作者立体地展示了不同生活图景,组成了秘鲁社会的一幅多彩的图画:玻璃球和小珠子换橡胶毛皮,印第安女孩被野蛮地从父母身边拉走接受“文明”教育,土匪占岛为王烧杀抢掠,镇长走私橡胶谋取暴利⋯⋯文明与野蛮同时并存,所谓的文明与野蛮又成错位。《绿房子》的多面体立体结构非常适宜表现秘鲁当时波诡云谲的现实生活。《绿房子》精巧新颖的结构艺术折射出巴尔加斯·略萨的思想开放和蓬勃的创新追求。他在艺术上不断创新,使得小说这种最契合于反映现代生活的文体焕发出勃勃生机。他善于推陈出新,每一部作品都开创新的艺术形式,从不因袭旧作。这种蓬勃的首创精神使他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