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元漫画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二次元漫画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三国志全文及翻译注释是什么?
三国志全文及翻译注释是什么?
提示:

三国志全文及翻译注释是什么?

三国志全文及翻译注释是如下: 建安四年,孙权跟从孙策征讨庐江太守刘勋。 刘勋被打败后,又进军沙羡征讨黄祖。 建安五年,孙策去世,把军国大事交给孙权,孙权的悲痛还没有停止。 孙策的长史张昭对孙权说:"孝廉,这难道是哭泣的时候吗?古时周公立的丧礼就连他儿子伯禽也没遵守,并不是他违逆父训,只是由于当时不能按丧礼办事罢了。 况且现在奸诈之徒竞相角逐争斗,像豺狼那样的人充满道路,你却哀痛死去的兄长,顾念丧礼,这就像打开门户招引盗贼一样,这种行为不能算是仁德啊"。 于是让孙权脱下丧服,扶他上马,外出巡视军队。 这时,孙权只占据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五郡,而边远险要地方还未完全归附,并且天下的英雄豪杰散布在各州郡,做客的士人往往以个人的安危决定去留,君臣之间还没有建立起牢固的关系。 张昭、周瑜等人认为可以与孙权一起成就大事业,所以尽心辅佐他。 曹操上表奏封孙权为讨虏将军,兼任会稽太守,驻扎在吴郡,孙权派使丞到会稽郡处理日常事务。 对待张昭以太师太傅之礼,而周瑜、程普、吕范等人都被任命为将军。 广招有才能的人,有名望的士人,鲁肃、诸葛瑾等人这时开始做了他的宾客。 分派众将,镇守并安抚山越族,讨伐那些不服从命令的人。 建安七年,孙权的母亲吴氏去世。 建安八年,孙权西征黄祖,击败了他的水军,但城池还未能攻克,而这时后方的山贼又作乱。 孙权撤兵经过豫章,派吕范平定鄱阳,程普讨伐乐安,太史慈统领海昏,韩当、周泰、吕蒙都做了军政任务繁重的各县县令或县长。 建安九年,孙权的弟弟丹杨太守孙翊被随从杀害,孙权任堂兄孙x接替孙翊的职位。 建安十年,孙权派贺齐讨伐上饶,分上饶部分地区为建平县。 建安十二年,孙权西征黄祖,俘获了他的民众后撤军。 《三国志》文言文原文: 建安四年,从策征庐江太守刘勋。 勋破,进讨黄祖于沙羡。 五年,策薨,以事授权,权哭未及息。 策长史张昭谓权曰:"孝廉,此宁哭时邪?且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非欲违父,时不得行也。 况今奸宄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 乃改易权服,扶令上马,使出巡军。 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 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而辅事焉。 曹公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屯吴,使丞之郡行文书事。 待张昭以师傅之礼,而周瑜、程普、吕范等为将率。 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 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 七年,权母吴氏薨。 八年,权西伐黄祖,破其舟军,惟城未克,而山寇复动。 还过豫章,使吕范平鄱阳,程普讨乐安,太史慈领海昏,韩当、周泰、吕蒙等为剧县令长。 九年,权弟丹杨太守翊为左右所害,以从兄瑜代翊。 十年,权使贺齐讨上饶,分为建平县。 十二年,西征黄祖,虏其人民而还。

三国志原文及翻译
提示:

三国志原文及翻译

原文: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译文:诸葛亮,字孔明,是琅邪郡阳都县人,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章武三年春天,刘备在白帝城的永安宫病重,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把身后事情嘱托给他,刘备对诸葛亮说:“先生你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必定可以安定国家,最后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如果太子刘禅可以辅佐的话,那就拜托你辅佐了;如果他不成才的话,你可以自己取而代之。”诸葛亮流着眼泪说:“臣一定会竭尽所有辅佐的力量,献上忠贞的节操,坚持到死为止!”刘备又下诏告诫刘禅说:“你和丞相共掌国事,要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他!”建兴十二年春天,诸葛亮带领所有军队从斜谷出发,用流马运送军粮,占据在武功五丈原,和魏将司马懿在渭水南边列阵对抗。诸葛亮常常忧虑粮食供应不上,让自己统一全国的壮志无法伸展,于是分派出部分士兵屯田,作为长久驻扎的基础。耕田的士兵混杂在渭水边的居民间,而百姓都安居乐业,军队不曾侵扰百姓谋取私利。两军对峙了一百多天。这年八月,诸葛亮生重病,死在军中,享年五十四岁。等到蜀军撤退以后,司马懿去巡察蜀军的营垒、住所,说道:“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啊!”

在真实的历史中,三国时期的兵力情况和战争规模究竟如何?
提示:

在真实的历史中,三国时期的兵力情况和战争规模究竟如何?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认为三国时期「 ”十万大军”是各方兵力投入的标配,像官渡、赤壁、夷陵之战更是动辄百万人起步的战役。 其实在正史中,这种情况是根本不存在的。受战乱、灾荒、瘟疫等影响,汉末三国时期的人口损失非常严重。据历史学家葛剑雄估计,三国初年的总人口在2000万左右,而汉桓帝时期东 *** 口接近6000多万,人口数量相比减少了近三分之二。 另据《三国志》记载,蜀汉灭亡时,有士兵10万、东吴灭亡时有士兵23万、曹魏极盛时有士兵70多万,三方加起来的总兵力在100万左右。 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来看,十个百姓养一个人兵是临界点,小于这个比例百姓将无法承受,军民比例维持在1:10,这基本符合蜀汉和东吴的情况。曹魏因为国力强盛、户口众多,所以军民比例大致为1:20。 魏蜀吴三国加起来一共100多万军队,这就基本决定了当时战争的规模。因为除去常备军外,三方能投入实战的兵力要远远小于100万。 就拿曹魏灭蜀之战举例。 当时曹魏共出兵18万,兵分三路进军,这已经是曹魏当时能动员兵力的极限了。而蜀汉除守备南中的兵力没有调动外,基本是举倾国之力防御。最终的结果是蜀汉在还剩10万兵力的时候投降了,如果蜀汉阵亡将士以3万估算,那么曹魏灭蜀之战,双方投入的兵力在30万左右。 不过此战并不是三国时期规模最大的战役。要论规模最大,当属司马昭平定诸葛诞一战,此战波及曹魏、诸葛诞和东吴三方,共投入兵力50万左右。 这是动员力较强的三国时期的状况。以此为参照,可以大致衡量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时期的兵力情况和战斗规模是个什么样子了。 我们先从黄巾之乱说起。 为镇压黄巾起义,汉灵帝派皇甫嵩和朱儁率军前去镇压。东汉 *** 军主要由北军五校(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校尉),也就是中央常备军和三河骑兵(河南、河东、河内)组成,再加上临时招募的精壮青年,总人数为四万多人。 黄巾军与之相比虽然声势浩大,人数众多,但绝大多数都是随军的家属,真正用于作战的士兵比东汉 *** 军多不了多少。 其中双方交战规模较大的战役为广宗之战和下曲阳之战。广宗之战,黄巾军阵亡三万余人,另有五万多人投河而死,损失共计八万人,其中妇幼家属估计占到八成。下曲阳之战,皇甫嵩将俘虏的十余万黄巾军全数斩杀,用其头颅筑城京观。 至此,黄巾起义宣告失败,但其残部仍然在各地活动。而当时东汉 *** 能拿出这四万多人可以说是倾尽全力了,因为还有不少人布置在西北防御羌族叛乱,比如董卓等人。 再看军阀混战时期 这段时期以官渡之战为例。 关于官渡之战的交战兵力,据《三国志》记载,袁绍方面投入了十一万人,其中步兵十万,骑兵一万,「 ”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率,简精卒十万,骑万匹”。 这点是没有争议的。因为当时袁绍占据的冀州、幽州、并州、青州四地户口充实,能凑出这11万人还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不过这已经是袁绍的极限了。 而曹操投入了多少兵马,这就有争议了。以《武帝纪》记载,曹操是「 ”兵不满万”,但官渡之战后,曹操就俘虏了七万多袁军。如果曹操手里只有几千人,在冷兵器时代想要控制,甚至于最终坑杀这7万多袁军是不符合常理的。 这几千人应该是曹操直接指挥参战的兵力,加上其余战线的军队,如驻守白马的刘延、于禁所率的援军,再加上曹操一直缺粮,所以曹操的兵力投入不会太多,但也至少在两万人以上。 受到人口基数的影响,真实历史中的三国兵力和战争规模要比《三国演义》中小很多。不过以司马昭平定诸葛诞之战和曹魏灭蜀汉之战的规模来看,三国时期也不乏兵力投入数十万这样的大规模战役。

盘点三国时期战争规模
提示:

盘点三国时期战争规模

盘点三国时期战争规模第五名,官渡之战,参战总兵力10万+。 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之间爆发了官渡之战,这是当时北方两大巨头的战略大决战,谁赢了谁就能够拿下整个中国北方。在此战中,曹操投入了3-4万兵力,袁绍则投入了10-11万兵力,双方参战总兵力在14万人左右。 官渡之战最终以曹操以少胜多而告终,此后袁绍如流星般坠落,曹操则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迅速剿灭了袁绍残余势力,正式成为了北方一哥乃至全国一哥! 第四名,赤壁之战,参战总兵力20万+。 这是一场知名度极高的战役,后人以此为背景创作出了无数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说曹军有83万,孙刘联军有20万,双方总兵力达到百万之巨。 实际上,综合各类史料来看,公元208年爆发的赤壁之战,曹军兵力在20万左右,孙刘联军兵力在5万左右,双方参战总兵力在25万人左右。赤壁之战以曹操惨败而告终,曹操失去了一统全国的最佳机会,孙刘联军大获全胜,曹孙刘三方鼎立的格局就此形成。 第三名,汉中之战,参战总兵力30万+。 这场战争爆发于公元217年,是三国时期男一号曹操和男二号刘备之间的一场天王山战役,“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在这场战争中,锐气正盛的刘备投入了除关羽之外的全部家底,总计兵力为12-13万人,曹操虽然已经过了鼎盛期,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投入的兵力仍然达到了20万人,这样算来,在这场名将云集、耗时两年的鏖战中,双方参战总兵力达到了32-33万人。 战争以刘备胜利而告终,战后,刘备手握荆州、益州和汉中三个战略根据地,达到了他的人生巅峰。 第二名,第六次合肥之战参战总兵力40万+。 张八百大破孙十万,一战威震逍遥津,小儿不敢夜哭,这个事件的发生背景是规模有限的第二次合肥之战。此后,魏吴双方围绕合肥地区又开展了多次攻防,其中,尤以第六次合肥之战规模最为宏大。 公元253年,吴国太傅诸葛恪率军20万围攻合肥,久攻不克,不久魏国太尉司马孚率军20万前来解围,在这场参战总兵力超过40万人的战争中,疲惫之师吴军惨败而归。在诸葛亮和司马懿这对绝世双骄去世之后,司马懿的弟弟打败了诸葛亮的侄子。 第一名,寿春之战,参战总兵力50万+。 这场爆发于公元257年的魏军VS吴准联军的战役,是三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役。魏国一方,司马昭投入了26万兵力,准南一方,诸葛诞投入了20万兵力,东吴一方,孙琳投入了10万兵力,三方参战总兵力达到了56万人之巨。 最终诸葛诞战死,吴军惨败,魏军大获全胜。于是,继司马懿畏惧诸葛亮、司马孚战胜诸葛恪之后,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战胜了诸葛亮的堂弟诸葛诞,这场司马家族和诸葛家族的三番棋决赛,最终以司马家族惊险逆转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