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绘画中表现空间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立体感的表现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⒈利用光线照射到物体上所形成影调的明暗变化来表现被摄对象的立体感。只有当物体在光线照射下出现黑、灰、白不同影调变化,物体的立体感才最强。一般前侧光最擅长表现景物的立体感。 ⒉利用物体轮廓线的透视变化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任何立体的物体,其外轮廓线都有向视点方向汇聚的特性(透视原理),即近大远小。利用这一特性,选取适当的拍摄角度(如前侧方)就可充分地表现景物外轮廓线的透视特性,景物的立体感就很强。 空间感的表现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⒈利用大气透视现象表现空间深度。在大自然中观察景物时,透过厚薄不同的空气介质会出现以下现象:物体的远近不同,其明暗感觉不同,近处的物体暗,远处的物体亮;物体明暗反差也不同,距离近反差大;距离远,反差小;物体轮廓清晰也不同,越近轮廓越清晰,越远轮廓越模糊;颜色饱和度也不同,越近饱和度越高,越远颜色越不饱和,而且还蒙上一层蓝紫色调。了解了大气透视现象,就可以有意识地利用这些现象,增强摄影画面的空间深度感。 ⒉利用线条透视增强画面空间感。线条透视即画面中所有景物的线条都汇聚在画面内或画面外的一点上,被摄对象本身看起来也从近到远,由大变小。它和大气透视现象一样,同为透视规律在摄影中的一种表现。如果根据被摄对象的客观存在,正确发现和利用这一现象,就能有效地再现被摄对象的空间深度。增强画面的艺术表现力。
绘画中表现立体感和空间距离感可以用哪三种方法来表现
可以运用明暗对比、大小对比以及色调对比来表现立体感以及空间距离感。 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形成黑白灰,自然界一切物体都有黑白灰,在黑白灰的对比之中,物体可以产生立体感。 大小对比,简单的说就是指在画面中,“近”的物体要大,“远”的物体要小,通过人为处理画面的方式来体现立体感和空间距离感。 色调对比,就是利用色彩明度、纯度以及冷暖等特性来产生对比,从而产生立体感以及空间距离感。 扩展资料 美术、设计行业需要很好地掌握美术理论,要熟练地运用对比以及协调统一的方式来进行创作,在运用这些手法后,创造出东西才能有美的含义。 得到大小对比的方式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利用物体自身大小高低长短的不同来体现大小的不同;另外一种就是利用透视的原理:近大远小的方式来得到,从而体现画面的立体感以及空间的透视感。 另外色彩的对比还应该包括色彩面积的对比,色彩的面积对比也可以创造出好的空间感以及立体感。 参考资料:色彩对比 明暗对比 大小对比
怎样能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一、有目的补充有关空间形式的数学基础知识
学好有关的空间形式的数学知识是培养空间想像能力的根本保证,如几何知识、坐标法、几何量等。可以通过数量分析的方法对几何图形加深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二、运用教学模具培养观察想像能力
感性认识是空间想像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课堂中通过对模型、实物的观察、分析,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空间的感性认识,形成空间的整体形象,树立空间骨架,进而抽象为空间形体的平面图形。在看图时,由图想面,由面想体,从而形成“一图为一体”的观念。这样学生在思维中储存的立体信息越多,使用时提取的立体形象就越多,空间思维能力就越强。这样既丰富了感性认识,增强空间思维能力,又可激发学习兴趣。
三、学、练、画立体图有助于空间想像力的培养
立体图是发展空间想像力的关键,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的桥梁。而立体图最大的优点是直观,能在二维平面中反映三维形体,可以帮助增强思维能力。对初学者来说,因其知识结构的差距,几乎没有什么空间概念,但他们能凭借自己的直觉识别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针对这一特点,带领学生画基本体的立体图,进而画出棱柱体、圆锥体等基本体。这样通过线条的变化,对各种基本几何体的轮廓有所了解,初步树立了空间概念。在此基础上逐步深入,引导学生画一些复杂的图形,通过对直观感觉的引导,大大激发学习兴趣,避免了单纯理论知识的晦涩难懂,消除了对制图的畏难情绪。
四、动手实验,使抽象知识化形象
动手做实验的方法,在实验中得出结论。如“直线的投影特性”是机械制图整个教学的理论基础之一,也是教材的重点之一,但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感到要真正理解透彻很困难。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首先让学生两人一组准备两支铅笔(新的一支当做直线,另一支用来作图)、一张纸和一把三角板。一个学生拿“直线”(即铅笔)任意放在白纸的上方(但不能垂直),根据点的投影知识,另一个学生逐一做出铅笔上各个点的投影,并得出“直线的投影是一条直线”的结论,进而可知只要取直线上的两点的投影连接即可。然后分别作“直线”平行于投影面、垂直于投影面和倾斜于投影面时的投影,量得其长度,分别与“直线”(铅笔)的实际长度相比较,得出平行于投影面的投影与实际长度相等、垂直于投影面的投影只是一点、倾斜于投影面的投影比实际短的结论。进而认识到直线的投影特性,即真实性、积聚性、收缩性,那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这样既能使学生对直线的投影有很直观的认识,又能对直线投影特性有较深刻的理解。
总之,空间想像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教学过程中讲练结合,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培养,可以使每一个学生头脑中树立起一座“空间骨架”,逐步增强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如何培养三维空间想象力
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根据空间想象力的提高有层次性这一特点,空间想象力的培养可以细分为如下几个过程.
过程1 强化学生对三维空间的认知.
作为高中学生,他们已有了二维空间(平面)的知识,对三维空间的感知也有,但对三维空间的无限性、复杂性认识不够.因此,通过对直线的无限延伸、平面的无限延展性的认识;通过比较平面内与空间中两直线位置关系的不同;通过认识线面关系、面面关系来强化学生对三维空间的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实践中,我通常在立体几何教学的第一或第二节课中设置下列问题:
1.一个平面可以将空间分成几个部分?二个平面呢?三个平面?试摆出模型加以说明.
2.空间三条直线的位置有多少种可能?
3.两条直线与一个平面的位置有多少种可能?
4.两条直线与二个平面的位置有多少种可能?
对这些问题,学生的回答不一定准确,但通过思考和摆置模型,学生对三维空间的认知得到了强化.
过程2 培养学生由实物模型出发的空间想象能力.
通过展现立体几何教学模型或认识生活中的模型(如楼层),并让学生想象看不见的部分,想象线面继续延伸、延展之后的情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过程3 作图能力的培养.
作空间图形的直观图,实质是空间图形的平面化表示,其原则是看起来要“像”.作图要规范,因为规范作图实际上是对“如何作几何体的平面图”与“平面图如何看(想象)成体”这两个问题的大众化的统一回答.
过去,我是按教材的三步法“示例—总结步骤—学生模仿”来进行“斜二测法”的教学的,但效果不理想.大多数学生的作图总是不够规范,作出来的图不“像”,常常把实线画成虚线,虚线画成实线.为了克服学生作图不规范,不“像”的毛病,我采取了如下的措施:上课时让学生上黑板画图,然后师生共同评析,看哪个同学画得好,优点在哪里,存在哪些毛病;印发常见的基本直观图给学生,让学生反复观摩,然后再画出来,作为作业;课外组织学生进行“画直观图比赛”.这些措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规范作图的重要性,增强了学生的作图能力.
过程4 培养学生由直观图出发的空间想象能力.
这一过程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先根据平面图找模型,再依据模型来想象.当第一步达到一定熟练程度之后,便实施了第二步,即直接根据平面图出发进行空间图形(体)的直观形象的想象.
多让学生制作模型,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是一项非常有益的活动.模型的制作应由简单到复杂,简单的如图一,中等的如图二,复杂的如图三.
另外,让学生制作正方体,正四面体,正八面体的模型是必不可少的课外作业,这既有助于学生提高空间想象力,也使学生领悟到这些几何体的和谐美,对称美,从而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过程5 培养学生由条件出发的空间想象力.
即培养学生由描述几何形体的条件就可以想象出空间图形(体)的直观形象的能力.这一能力分成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根据描述几何形体的条件作出直观图(或找模型),再根据直观图(或模型)想象出几何形体的直观形象;第二层次是直接由条件出发进行直观形象的想象.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识到多做类似下面的练习,对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试想象(离开模型、图形)正方体ABCD-A1B1C1D1中:
①各顶点的位置;
②在各棱所在的直线中,与直线AB平行的直线有哪些?
③在各棱所在的直线中,与直线AB相交的直线有哪些?
④在各棱所在的直线中,与直线AB异面的直线有哪些?
⑤在各顶点连线中,与直线AB成45°角的直线有哪些?
过程6 培养学生对空间图形(体)的分解,组合和变形的想象能力.
这一能力的实质是对空间图形中点、线、面的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的认识与想象.精选例题,精选练习,引导学生大胆思考,深入探索,对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十分重要,下面是两道我采用的例题.
例1 在△ABC中,A(0,0),B(1,3),C(3,2),将△ABC绕y轴旋转一周,求所得几何体的表面积.
例2 有一个半径为5cm的球,以它的一条直径为轴,钻一个半径为2cm的孔,求剩余部分的表面积.
以上的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的6个过程中,过程1、2是基础,过程3是关键,这3个过程的教学工作做好了,后面3个过程的教学工作才有望顺利完成,6个过程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交错,相辅相成的.在每一个过程中,都要刻意做好两件工作,其一是对空间图形的直观形象的想象,其二是对空间图形中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认识与想象.《立体几何》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严密的知识体系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隐含着内在的空间想象力的培养过程,两者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因此,空间想象力的培养是有机地渗透到立体几何的教学过程中去的.
空间想象力的培养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好的过程,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节两节课就能实现的,必须贯穿教学的始终;要注意克服学生中存在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虽然是复制的,可我用心去找了~如果有用,望采纳,谢谢。